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新闻->

“钢铁驼铃”响彻马六甲:中马铁路人才培养的共赢之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8 15:22:26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从柳州课堂到东海岸铁轨的蜕变之路

吉兰丹州青年伊克马尔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培训后,如今已能熟练操作中国标准的机车控制系统。这组数据折射出技术传递的深度:37名首批学员完成1260课时理论课程和400小时实操训练,系统学习涵盖牵引计算、列车操纵等28门专业课程。中国师傅黄明咏创新采用的“三维模拟+实景操作”教学法,使学员故障处理能力提升70%,这种"沉浸式"培训模式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的样板。

2.3万就业背后的发展密码

马东铁项目创造的不仅是钢铁轨道,更是一条流动的“人才生产线”。数据显示,项目已带动当地形成包含机车维修、轨道养护等12个专业的技能人才矩阵,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82%。来自巴生港的帕蒂班们正在经历职业跃迁——当地铁路技术岗位平均薪资较传统行业高出45%,这种“技能溢价”有效破解了马来西亚东海岸青年的就业困境。正如邱佩玲所言:“我们输送的不是临时岗位,而是能够支撑国家铁路网的终身职业技能。”

中国师傅与马来学徒的协同进化

在项目十分部培训中心,中马双方共同编撰的《热带地区铁路运维手册》已成为标准教材。这种知识共创体现在细节处:中国师傅将防潮防锈技术本土化,马来学员则贡献了适应季风气候的作业方案。语言障碍被转化为创新动力——双方开发的“中马铁路术语对照APP”,使专业沟通效率提升60%。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让中国高铁经验在赤道国度绽放新枝。

东海岸振兴的钢铁动脉

600公里铁路线正在重塑马来西亚经济地理。吉兰丹州等东海岸地区长期面临“产业凹陷”,铁路建成后,物流成本预计下降38%,沿线将兴起一批物流园区和产业新城。更具远见的是“人才反哺”效应:像伊克马尔这样的技术骨干,未来可带动形成本土铁路人才梯队。安瓦尔总理期待的“更宽广职业道路”,实则是通过基础设施赋能区域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

90筑起的跨国情谊

午休时分的培训室里,中马青年共同研读图纸的场景,已成为现代版“郑和下西洋”的生动注脚。这批“铁路新生代”创造着新的文化符号:马来西亚学员将中国高铁时刻表精度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国工程师则学会了用“拉茶”缓解工作疲劳。这种跨文化共生关系,比钢铁轨道更坚韧持久。

技术自主权的代际传承

当帕蒂班谈论“培训下一代司机”时,显露出更深层的战略意义。中马联合设计的“师徒制-学院制-认证制”三级培养体系,确保技术转移不是单次输血而是持续造血。今年即将赴华的210名学员中,有43名来自马来西亚理工学院,他们将成为本土铁路教育的“种子教师”。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哲学,正在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自主建设能力树立标杆。

当伊克马尔憧憬未来驾驶列车穿越雨林的画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梦想的实现,更是一个国家通过能力建设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历史进程。这条钢铁动脉涌动的,是中国方案与马来西亚青年热血共同浇筑的发展希望。(文/王腾浩)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0)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