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我国农业正加速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型,而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的核心引擎。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同时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持续攀升,这一矛盾更凸显了科技赋能农业的迫切性。从2019年8月7日在佛山扎根至今,广东博创佳禾科技有限公司便精准锚定这一行业痛点,以“科技赋能农业”为初心,在农业科学研究的沃土上不断耕耘,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贴近实际的服务模式,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这家坐落于广东佛山的科技企业,自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路径,将业务根基深植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技术需求之中。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重理论轻应用”的模式,博创佳禾的研发团队每月至少有一半时间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种植基地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把“实验室”搬到生产一线。从南方湿热气候下高发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到丘陵地区小型化农业机械的高效应用,从低毒环保生物农药的绿色研发,到面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严格检测,博创佳禾构建起一套覆盖“研发-应用-保障”的完整服务体系。在珠三角的东莞蔬菜种植基地,当地农户曾长期受小菜蛾、蚜虫肆虐的困扰,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还影响了蔬菜品质。博创佳禾的技术团队进驻后,通过天敌昆虫投放与植物源农药搭配的综合方案,结合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仅用一个种植季就帮助上百户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40%,每亩种植成本降低近200元,更让当地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从原来的82%提升至100%,有力保障了珠三角地区的餐桌安全,相关经验还被佛山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的技术融合,博创佳禾正是凭借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融合能力打开了发展空间。公司不仅组建了由农学、植物保护、土壤学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还引入了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将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其自主开发的“智农云”智能农业监测系统,通过在田间部署的数十个高精度传感器,能24小时实时采集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气象数据,数据经云端算法分析后,直接以短信、APP推送的形式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灌溉和施肥建议,甚至能提前3天预警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作物的影响。在佛山三水的水稻种植区,该系统已覆盖超过3000亩稻田,使水稻亩产平均提升12%,同时每亩节水30立方米,真正实现了“靠数据种地”。同时,针对珠三角地区小农户分散种植、农机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博创佳禾整合了20多种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推出“共享农机”服务,农户通过手机预约就能享受耕地、播种、收割等“一站式”农机服务。目前这项服务已覆盖佛山及周边肇庆、江门等地区200多个行政村,累计服务农户超过8000户,将传统耕作模式下的人工成本降低60%,让不少年过花甲的农户无需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聚焦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博创佳禾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协同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柑橘黄龙病是困扰我国南方柑橘产业的“顽疾”,传统防治方式依赖化学药剂灌根,不仅效果有限,还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为破解这一难题,博创佳禾组建了由5名博士领衔的生物农药技术研发团队,历经三年攻关,筛选出12种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通过纳米包埋技术提升药效稳定性,成功推出针对柑橘黄龙病的生物防治制剂。该制剂通过叶面喷施就能有效抑制病原菌扩散,在自然环境中7天内降解率达到95%以上,不会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在广东梅州、广西桂林等柑橘主产区的试点推广中,使用该制剂的柑橘园黄龙病发病率下降了70%,果实甜度提升2-3个百分点。如今,该制剂已在广东、广西等柑橘主产区推广应用,保护了超过5万亩柑橘园的生态安全,帮助近千名果农挽回经济损失。除了生物农药研发,博创佳禾还定期组织“绿色种植”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为农户讲解生态种植技巧,累计培训农户超过3000人次。从实验室里的微观分子研究,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从单一病虫害防治方案,到全产业链的绿色服务,博创佳禾用一项项实打实的技术成果和服务行动,诠释着“科技兴农”的使命,也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珠三角地区农业科技企业的标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