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西安11月17日电(记者陈永强 张新新 崔璐)运输效率与成本,是跨国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当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加速重构,自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延伸出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西安),凭借其不断增强的通道能力,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借其嵌入全球产业链。在“班列经济”的强劲拉动下,不沿边、不靠海的西安,2024年外贸进出口额突破4000亿元。近日,记者实地走访,解码这条国际物流通道成为企业优选的密码。
辐射范围广,织就全球物流网
走进西安国际港站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18条国际干线如流动的银线,将亚欧大陆紧密串联,勾勒出一张覆盖广泛的物流网络。
向西,直达汉堡、鹿特丹;向北,联通莫斯科、明斯克;向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向东,通过铁海联运衔接青岛、宁波等海港。此外,26条国内集结线路更将货源触角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形成“内陆集结、全球分拨”的高效格局。
“多通道战略是保障运输韧性的关键所在。”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奇韬指着跨里海线路介绍,这条新通道有效避开传统拥堵节点,将中欧间的运输时间从40多天压缩到15天左右,2024年其货运量同比激增24倍。
在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记者看到,货场堆满了集装箱,车辆来回穿梭。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现场经理李国栋介绍,位于阿拉木图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与西安码头形成“枢纽对枢纽”的高效联动,提升了两地之间的集散分拨能力。
作为内陆开放通道建设的亮眼名片,中欧班列(西安)历经十余年发展,已从开行初期的百余列跃升至2024年的4985列。2025年1月至10月,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5063列,同比增长16.3%,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为支撑班列高频开行,西安国际港站历经三次扩能改造,现已拥有59条作业线,年设计吞吐量达540万标箱,运输能力达6600万吨。如今,18条国际干线覆盖欧亚主要货源点,26条国内线路持续延伸,不仅吸引东南沿海企业落户西安,也推动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自东向西梯度转移。
运输时效快,班列“公交化”开行
“昔日有‘长安的荔枝’运输难,如今中亚面粉5天即可运抵西安,这正是中欧班列创造的物流奇迹。”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书记刘东萌说,依托班列,该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阿拉山口与西安构建起“三位一体”的跨国产业体系,使中亚优质粮油直供西北市场,在西安市场占有率已达30%,全省覆盖率达60%以上。
“目前从西安到德国杜伊斯堡约需12天,比以往节省近一半时间。”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尔说,全国首创的全程时刻表班列实现“客车化”运行,班列时刻精准至小时,并已实现“四去三回”常态化开行。以跨境电商货物为例,此时刻表班列较普通班列时效提升30%以上,成本不足空运的五分之一。
汽车产业也从中受益。比亚迪、吉利等企业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出口,运输时间较海运缩短三分之二。陕西汽车产业借此加快全球化布局,西安已成为多家车企在西北地区的重要集散中转枢纽。
回程班列同样表现亮眼。为提升分拨效率,西安推出铁水联运“一单制”班列,以“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直达、一次结算”实现铁水无缝衔接。张奇韬举例说:“如从俄罗斯进口的牛皮纸,通过‘一单制’运至太仓港,全程耗时减少3天,时效提升30%以上,成本降低约25%。”
综合成本低,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
走进陕西康佳智能家电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台台洗碗机在流水线上完成组装、检测、包装,每20秒就有一台崭新的洗碗机诞生。
“我们九成以上产品漂洋过海,其中超过一半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艮说,截至目前,已有近24万台“康佳造”家电,通过这条钢铁丝路进入全球26个国家。
由于生产基地邻近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的产品完成生产后一天内即可装箱发货,储存、运输和中转等综合成本可降低三分之一。
集装箱循环利用也带来显著成本优化。“过去集装箱运抵后常面临高额仓储费,如今集装箱实现循环利用,箱子就像放回自己家,综合物流成本显著下降。”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现场经理李国栋说。
西安铁路局西安国际港站营业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问题联商、工作联动”机制,联合园区内15家单位持续优化流程,货物集结分拨时间从平均8.5天压缩至3.3天,最快仅需24小时。海关监管区创新实施“关铁验检合一”“关铁安全互认”,推动数据共享,助力客户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
中欧班列(西安)的快速发展,正深刻重塑区域产业生态。中林木材物流园汇聚来自俄罗斯、东欧的木材资源,成为西北最大木材储备基地;五矿金属智慧物流园整合仓储、加工与贸易功能,吸引多家钢企入驻,形成西北最大建材类物资集散中心……以通道赋能经济,西安在内陆开放中不断书写新篇章。(参与:雷肖霄、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