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数字化浪潮深刻改变着商业格局。传统企业如何在变革中寻得新机,实现转型升级,成为行业焦点。拥有近30年历史的老牌国民品牌白象食品,近年来频频“出圈”,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更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产品畅销全球80多个国家,成为行业佼佼者。这背后,数字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从营销、供应链管理,到产品研发、消费体验优化,数字化支撑贯穿白象食品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本期的《对话》栏目中,我们有幸深入白象食品集团,与其数字化中心总监祖战锋一起,展开一场深度对话,挖掘白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探讨AI等新技术给数字化带来的变化及趋势。
数字化能力构筑白象持续换新的无限可能
白象的现象级出圈是国潮崛起与长期主义的胜利
白象的现象级出圈并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凭借香菜泡面、泡面工厂沉浸式体验、登陆春晚等创新举措,白象成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让这个近30年的国民品牌焕发全新活力。白象食品集团数字化中心总监祖战锋认为,这一切“顺理成章”。国潮风的兴起为国产品牌带来机遇,而白象二十余年如一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公益事业从未缺席,积累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过硬的产品品质是白象的底气,香菜面等新品的成功研发则彰显了其创新实力。此外,“遇事反求诸己”、踏实做事的企业文化也至关重要,促使结果水到渠成。
端到端的数字化能力是战略执行的底座之一
在品牌突围的全过程中,数字化能力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支撑破圈前的充分准备,又保障出圈后的稳健承接。祖战锋强调,白象以“成为全球可信赖的品牌”为愿景,实现依托于组织力、产品力、最具成本优势的供应链、渠道力和价值管理能力构成的五大核心竞争力体系。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文化和端到端的数字化能力共同构成了这一体系的底层支撑。
在战略落地层面,数字化通过渠道营销数字化建设持续强化渠道竞争力;借助智能制造升级全面提升生产交付能力;依托产品创新与质量管理数字化巩固产品核心竞争力;同时推进业财税资全链路协同,构建智能化运营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夯实了企业发展基础,更为品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围提供了持续动力。
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营销与财务的高效革新是典型表现
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祖战锋通过两个典型案例阐释了白象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突出表现。
在营销领域,白象打造了集成化系统“白象通”,该系统集业务单元管理、进销存、推广等9大功能于一体,全方位收集相关数据,为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彻底告别了以往“拍脑袋”决策的模式。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ERP系统实现结账流程高效化,全国几十家企业的结账时间缩短至3-4小时,管理报表生成仅需6-8小时,经营分析会最早可提前至每月2日召开。如此高效的流程令人瞩目,e签宝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张晋认为,这正是白象数字化建设基础扎实、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体现。
电子签章项目同样是数字化亮点之一,仅去年成本节约近40万
据祖战锋介绍,作为集团数字化建设的标杆案例,e签宝电子签章系统在白象已稳定运行三年,不仅大幅优化业务流程,更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据2024年数据统计,该项目实现单年度直接成本节约超40万元,合同签约周期由传统模式的3-4天缩短至0.5天,整体效率提升达85%以上。
在管理层面,系统已完成集团110余枚印章的数字化管理,涵盖公章、财务章、人事章、法人章等全品类。应用场景覆盖人资、财务、行政、营销等8大业务板块,服务范围延伸至32家分子公司。如今,无论是跨部门协作还是异地签约,均能在线高效完成,彻底告别了“盖章难、流程慢”的传统痛点,构建起全集团统一、智能、安全的数字化用印管理体系。
实战三招:渐进迭代、双管齐下、精准选型
上系统避免完美主义陷阱,先跑通再优化
当被问及这家近30年的老牌快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踩过的“坑”时,祖战锋幽默地表示:“那可真是大坑套小坑,坑坑相扣。”他特别强调,系统上线只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价值往往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显现。
“很多企业容易陷入完美主义陷阱,”祖战锋指出,“系统刚上线效果不理想就急于否定,会导致前期投入付诸东流。”他建议企业应明确核心需求,以最小化可行产品(MVP)的思路快速落地,在应用中持续迭代优化。“数字化转型就像煲汤,需要文火慢炖,而非大火爆炒。追求一步到位往往适得其反。”
数字化实施是顺藤摸瓜or顺瓜摸藤?平衡点是关键
在数字化建设研讨中,白象集团祖战锋创新性提出"顺藤摸瓜"与"顺瓜摸藤"双路径方法论。
"'瓜'象征着企业最终需要获取的数据价值果实,而'藤'则代表着支撑业务运转的流程体系、制度规范和标准框架。"祖战锋解释道,"这两种路径各具特色,却也各有局限。"
传统的"顺藤摸瓜"路径强调先建立完善的流程系统,再逐步沉淀数据。但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常常导致"系统上线后才发现关键数据缺失,甚至连基本的经营报表都无法生成"的尴尬局面。而当下流行的"顺瓜摸藤"方式虽然能够快速响应管理需求,直接从领导需要的报表切入构建系统,却也面临着"业务需求快速变化,刚开发的数据看板很快就失去价值"的挑战。
白象集团通过实践探索,找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平衡之道:建立流程建设与数据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制度规范与数据分析的有机融合,通过持续迭代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路径,也是白象集团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心得。
系统功能大而全不一定优秀,基层用户满意才是标准
厂商选型是门学问。祖战锋分享了宝贵经验。他强调,系统功能的优劣并非取决于是否大而全,而应以基层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为核心评判标准。选择合作伙伴需科学方法论,既要考察厂商综合实力、行业资质和成功案例等硬指标,更要评估项目团队专业能力和资源投入程度。
同时,POC测试表现、合作意愿度及需求响应配合度等软指标同样关键。值得注意的是,评估过程往往始于最初的业务需求对接,真正优秀的合作伙伴通常在早期沟通中就展现出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才能确保选出最适合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
以问题为导向,避免让技术沦为“花瓶”
AI应用不比速度比深度
在探讨当前AI应用热潮时,e签宝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张晋指出一个显著趋势:从"ALL IN AI"到"AI IN ALL",AI技术正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对此,白象食品集团数字化中心总监祖战锋强调,AI应用的核心不在于追赶部署速度,而在于深耕数据基础和应用深度。
祖战锋表示:"优质的数据数量和质量是AI应用的前提条件。与其盲目比拼上线速度,不如扎实做好每个场景的数据积累,逐步构建应用深度和竞争壁垒。"张晋对此深表认同,并补充道:"要实现AI的规模化应用,必须突破三个关键点:首先是降低大模型应用成本,其次是确保数据质量,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落地场景。"
白象AI布局前置,铺货陈列智能统计成标杆应用
白象食品三年前即启动AI战略布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在企业管理端,公司构建了覆盖员工助手、智能知识库和AI客服系统的数字化支持体系,同时通过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实现人力资源、财务等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成果当属营销端的AI铺货统计系统。据白象食品集团数字化中心总监祖战锋介绍,全国有超百万家终端门店,传统模式下,产品陈列数据依赖人工提报,不仅效率低下,数据真实性也难以保障。而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后,只需拍摄货架照片,系统即可自动分析SKU数量、口味分布等关键指标,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核验。目前,该系统日均处理照片量高达数百万张,彻底改变了传统终端管理方式,为营销决策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支撑。
数字化软件是硬件,认知和理念才是软件
凭借近三十年行业深耕,白象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积累了深厚实战经验。祖战锋对此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数字化转型=转型+数字化",其中转型才是核心。在他看来,管理软件的核心价值在于"管"而非"软",数字化本质是企业主动求变的过程——需要各业务部门通过充分沟通达成管理共识,形成系统化的变革方案,再以数字化工具作为支撑手段。若本末倒置,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管理变革,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祖战锋特别强调,在业务创新项目中,数字化软件与资金、设备、人员等资源一样,都属于"硬件"投入范畴。而真正的"软件"是企业的创新理念、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是驱动变革的那个"非做不可"的核心理念。这种"心力"——包括管理者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坚定意志,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他看来,这种思维层面的"软件"建设,往往比技术层面的"硬件"投入更具决定意义。
作为白象食品集团的长期数字化伙伴,e签宝将持续以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与AI驱动的智能解决方案,携手开拓更深、更广的应用场景,共同打造食品行业数字化转型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