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智慧建筑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被引入到智慧建筑领域中,其中包括BIM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贝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童炜雯女士脱颖而出,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作为行业代表人物,童炜雯女士致力于将新兴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她不仅推动了BIM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深度融合,还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为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极大地加速了建筑业的信息化进程。
童炜雯女士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工程管理常常忽视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对工程全寿命周期的认识较为浅显,这可能导致不科学的工程行为。因此,她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工程决策、设计、建设和运行等阶段的分割,实现了管理过程的连续性,提升了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组织责任的集中性。她的工作不仅提升了建筑项目的管理效率,还为实现建筑的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童炜雯女士深谙智慧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将前沿技术与建筑工程相融合。她通过自主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进度跟踪系统”、“建筑物料类别智能识别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具有行业广泛影响力的技术成果,为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突破了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的瓶颈,引领行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其中,“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是一项创新技术,它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种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对施工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这项技术能够实时追踪施工人员的位置和活动,监测设备状态和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噪音等,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发出预警。此外,系统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它针对智慧建筑行业中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高、人员管理复杂、资源调度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建筑行业向更安全、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童炜雯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以及她的其他两项软著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进度跟踪系统”、“建筑物料类别智能识别管理系统”在上海张江未来公园(艺术馆)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创设计并承担全过程可持续咨询,于 2019 年底获得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也是2021年国内6个首批获得主动式建筑认证的项目之一。
在上海张江未来公园(艺术馆)项目中,童炜雯女士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展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效能。该系统通过集成传感器网络、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实时监控。据统计,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项目现场的安全隐患识别率提高了约30%,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了近28%,有效保障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进度跟踪系统”也为项目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该系统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精确追踪每一项施工任务的进度,自动比对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误差控制在±3%以内。这不仅帮助项目团队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优化资源配置,还确保了整个项目按时按质完成。此外,“建筑物料类别智能识别管理系统”在项目物料管理上的应用同样成效显著。该系统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与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进出施工现场的物料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与追踪。据统计,物料管理效率提升了约40%,错误率降低了25%,显著减少了物料浪费和丢失情况。
童炜雯女士的三项软著技术在上海张江未来公园(艺术馆)项目中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安全、管理效率和物料管理水平,还为项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成本效益,充分体现了智慧建筑技术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该项目作为绿色建筑与主动式建筑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也为未来智慧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凭借着一系列卓越的成就,童炜雯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受到了专业人士的一致肯定。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童炜雯女士满怀激情地表达了她将继续深耕物联网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融合领域的决心。她表示,物联网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童炜雯计划持续关注并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以进一步优化和升级现有的技术平台和管理系统等。同时,童炜雯也希望能够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新应用,比如智能建筑维护、能效管理以及环保监测等方面,为构建绿色、智慧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宋佳